二、范进连苏轼都不认识
原文第七回写到:
“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
当范进为找不到荀玫的试卷而苦恼时,他手下的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就给他说了个笑话,说数年前的一位老先生在四川作学差时,没有见到苏轼来应考而断言是其临场规避了。
然而,范进根本就不知道蘧景玉讲的是个笑话,还根据其讲话的意思,直接就断言苏轼文章作的不好,所以找不到、没录取也就罢了。由此可见:已经作为主考官的范进连苏轼都不认识,确实是让人大吃一惊。
苏东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堪称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现在就是小学生也没有一个不知道苏轼的大名的,而考取了进士,作为封建最高级别知识分子的范进,连苏轼都不认识,不得不说这是对范进最大的讽刺。
从这一点来看,连鼎鼎有名的苏轼都不认识的范进,确实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吴敬梓用其塑造的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对明朝八股取士进行了猛烈抨击。
三、范进多年考不取秀才
原文第三回写到: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作为主考官的周进,在其主持的院试中,非常仔细用心的把范进的考卷看了第一遍。结果是心里非常的不高兴,面对范进写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发出了“怪不得不进学”的感慨。
作为童生的范进,从二十多岁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二十多次都没有考取秀才,在五十四高龄的时候,还没有考取秀才。作为主考官的周进也大发感慨,说其文章写得很差,难怪考不起秀才。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范进确实没有真才实学,考了三十多年,连个秀才都没考到。吴敬梓正是借用主考官周进之口,说出了范进并无真才实学,也揭示了范进多年都考不中秀才的原因所在。
从原著中的以上三点暗示,都可以看出作者吴敬梓是精心塑造了这个并无真才实学的范进人物形象,而作者塑造巧妙之处在于:在塑造这个毫无真才实学的范进形象的同时,特意安排了范进在千辛万苦考取秀才之后,就迅速考取了举人、进士。
之所以这样安排,借的是范进这个人物形象,讽刺的是明朝八股取士的荒唐性,也是其对明朝科举考试制度发起的最猛烈无情的抨击,在这样的科举制度之下,不可能造就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士大夫。
一个毫无真才实学的范进,在考了二十多次都没有考取秀才,在五十四岁考取秀才之后,一次就考过了举人,又一次就考取进士,足以见明朝八股取士的荒唐。纵观历史,从来没有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考个秀才都考了二十多次,而考举人、进士一次性就考取了的。
当然,作者吴敬梓不仅仅讽刺了范进这个人物,更是讽刺了像范进这样的一大批只知死读书的文人,而造成了这些人物悲剧的根源正是荒唐的明朝八股取士制度。
作者:雨之巷,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